產品與服務的價值差異
鮑莫爾理論中產品與服務的分析,正好和創新產業的趨勢相符,從產品、用戶體驗、到服務,不只是產業典範的轉移,也是消費重心與產業藍海的轉型。
曾在普林斯頓大學和紐約大學任教的鮑莫爾教授,揭露「鮑莫爾成本疾病」現象,是重要的經濟學思想,它解釋了理髮和大學教育等這類服務的成本增長速度,為何高於 T 恤等商品的成本增長速度。
一般人使用的商品的價格持續下降,包括食物、飲料、飛機旅行、新車、服飾、通訊、家電等價格,但是服務的價格卻持續增加,包括高等與基礎教育、專業服務、醫療、汽車修理等。
國際間價格上升最快的是高等教育,但是台灣的教育與醫療由政府統一補貼,因此價格變化較不明顯,但是也造成教育品質低落以及教師平均年齡過高等問題,整體來說是便宜但是貨的品質變差。
現在工業社會的「商品」產業中,人的生產力持續提高,薪資也隨之提高,一位工程師隨著工業化的腳步,可以帶來更高生產力與更高的報酬,如台積電的工程師。
但是在現代「服務」產業,人的生產力沒有提高,報酬卻也提高了,主要是因為「商品」產業的生產力提高,提高了「服務」業人員的機會成本,服務業的報酬必須提高,才能留住人,否則大家就會去「商品」產業。
延續鮑莫爾理論這樣的討論,我們可以發現,在這樣的過程中,產生了授薪階級的M型化現象,因為平均工資的成長,所以有需求有專業技能的工作可以獲的更高的薪水,透過工業化及智能化,他的生產力可以產生更多的價值,服務更多的人,因此也刪減了其他人的工作機會。
就像是高階設計師可以產出具有創新與品質的體驗設計,透過公司的智能中台擴散到不同頁面,因此不需要基礎的設計師一頁一頁的修改。
而那些既不在商品產業,也無法提供獨特服務的人,會感到格外痛苦。他可能不是知識工作者,無法提高產業的生產力;也可能是被自動化所取代的勞工,只能提供一般的、缺乏差異化服務,兩頭落空,薪水沒有起色,成為M型化社會的底層。
雖然整體生活仍然比以前更豐盛,享受到更便宜的商品,基本薪資也會提高,只是會覺得更多高級服務越來越不可攀,會有嚴重的相對剝奪感,而國家能做的也的確有限。
人的時間是終極的稀缺,因此科技的發展最終會帶來專業人力價格的上升,未來科技的主要課題是如何在服務產業創新,如教育、醫療、政府機構等。誰能降低人力成本,減少從事服務業的人的時間,誰就會非常有價值,這是M型化社會上層的挑戰。
所以如何把握時機建立專業是目前授薪階級的重要事項,祈求政治強人與社會改革,都是緣木求魚。現代化、工業化、網路化、人工智能化所帶來的社會與工作環境的改變,是我們可以預見卻無法扭轉的,而台灣老人化、少子化、中生代弱化,是我們無法預期且無法快速改變的。
從事服務導向的行業,進入產業知識密集的產業,深刻了解服務創新的意涵與服務設計的執行,也許是面向未來挑戰的最好方法。
唐玄輝 台北 寫在第三人生工作坊前夕 2020.01
參考資料:
經濟學家威廉·J·鮑莫爾去世,他所著的《成本疾病》影響深遠https://kknews.cc/news/y6a3myj.html